2025-05-09 09:45 来源: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号:[大 中 小]
五月的淮阴大地,绿意盎然、生机勃勃,处处涌动着退役军人的奋斗身影,他们以军人的执行力、意志力、责任感,扎根这片红色家园、绿色田野,书写“老兵新农人”的精彩故事。
在丁集黄瓜产业种植示范基地,杨炳坤正在大棚内查看黄瓜苗的长势,他用一根小黄瓜,带领村民们闯出一条产业强镇、产业富民的新路;在三树镇四门闸村的千亩荷塘,“兵书记”高刚正带领村民栽种新一季的藕苗,种下新一年“荷虾共舞、富美乡村”的美好愿景……
今年年初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乡村全面振兴规划(2024—2027年)》,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,明确指出:支持退役军人等投身乡村全面振兴。
“退役军人经过部队历练,具备党性强、作风正,纪律严、能吃苦的优良作风,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,是地方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。要切实将退役军人作用发挥好,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‘尖兵引擎’。”淮阴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李莺介绍,从2022年起,淮阴区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下,创新实施“四链融合”工程,系统谋划、统筹推进、多元施策,持续推进“老兵新农人”培育体系,助力退役军人实现从奋战“练兵场”到深耕“责任田”的戎耀转身,在乡村振兴一线展风采、建新功。
筑基育才链,打造人才矩阵。建立退役军人人才库,筑好兵人才“蓄水池”,深入推进“乡土人才百名培养工程”,选拔培养退役军人“乡土人才”“创业先锋”。近年来,全区储备兵人才1280人,其中高学历高素质人才84名;选拔10名“淮乡人才”和1名“淮乡名才”,发展129名退役军人村后备干部,形成“蓄水池—孵化器—实战场”的全链条人才成长路径。
赋能培训链,搭建成长云梯。构建“一中心、两基地、N个创业点”创业体系,拓展“老兵新农人”培训培育平台,开展专家授课、产业基地实践研学、沙龙座谈等主题活动60余场,深入延展培训质效。退役军人初具规模创业点持续提升发展,“老兵新农人”工作法在全市推广,“兵农人”王林被中央电视台、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等宣传报道。
织密服务链,构筑保障矩阵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人社、税务等部门共同推进相关政策落实落地,强化环节衔接,聚力协同联动。打造“军创小院”,举办“军创集市”,切实为服务赋能、为资源聚力、为退役军人创业发展“一站通办”“搭台唱戏”。设立商协会“老兵新农人”产品销售专区,探索推动退役军人与企业、社会组织之间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的合作,助力产业升级、品牌突围。
激活示范链,引领振兴实践。充分发挥“兵书记”“兵农人”的先锋作用,全区78名“兵书记”、187名“兵委员”、357名“兵农人”成为乡村振兴“生力军”,创新创业实践百花齐放。莲藕种植促进“荷”主题乡村游,“稻瓜轮作”“稻菇轮作”“林下经济”等种植模式持续完善,“淮田”“军田”“四门闸”等军创品牌声名远扬,有力带动区域农业协同发展。
“今年的赤松茸收成很好,我打算利用‘老兵新农人’培训培育平台拓展直播带货,为乡村振兴再打几场‘漂亮仗’。”站在长势喜人的赤松茸种植基地,退役军人蒋红军对未来信心满满。
下一步,淮阴区将深入实践“兵字号”助力乡村振兴模式,持续强化“人才筑基—机制赋能—头雁领航”的退役军人赋能乡村振兴培育“新赛道”,积聚发挥“老兵新农人”的星火力量,奋力绘就“兵民共富、农旅共生、城乡共美”的乡村新图景。
来源: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