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走进淮阴 千年古城 
社会稳定说枚乘

2020-08-07 17:04 来源:淮阴报 字号:[ ]


如今马头镇,古代淮阴城,军事出韩信,文化数枚乘。

古代淮阴人才辈出,枚乘就是古代淮阴文化人士的杰出代表。他在西汉时期是淮阴人中为社会稳定奔走呼唤的先行者。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日趋完善的今天,枚乘的行为和文章对当今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。

枚乘在汉文帝刘恒(刘邦中子,为帝23年)时代,先是吴王刘濞(刘邦之兄第二子,汉文帝堂兄,为王总计43年)的郎中(文官)。吴王刘濞占据地利,远离朝廷,妄自尊大,渐生野心,不服汉文帝,久不上朝,密谋造反。枚乘知其有异志,审时度势,上书劝谏,旁征博引,文辞精美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其中有如下一段易懂通俗之语:“……欲人勿闻,莫若勿言;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。欲汤之(凉、寒),一人炊之,百人扬之,无益也;不如绝薪,止火而已;不绝之于彼,而救之于此,譬如抱薪而救火也……”。两千多年前的这段文字,后来演变为“若要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”“扬汤止沸,不如釜底抽薪”“ 抱薪救火”等警句成语,而为世代传为经典。劝人从善,不做有害社会之事;劝人治本,不行表面浮汤之为。枚乘《谏吴王书》中最后说:“磨砻底厉,不见其损,有时而尽;种树畜养,不见其益,有时而大;积德累行,不知其善,有时而用;弃义背理,不知其恶,有时而亡。臣愿大王孰计而身行之,此百世不易之道也。”这里的“有时”是“经过一段时间”之意,是事物发展不知不觉之中由小到大、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。比喻排比,正反列举,论述精辟,言辞犀利,劝谏吴王放弃造反念头。吴王刘濞不为枚乘的苦口良药所动,仍然我行我素。枚乘不愿助纣为虐,毅然离开吴王而投奔梁孝王刘武(汉文帝第四子,汉景帝之弟)为梁国效力。

汉景帝刘启(刘邦之孙、汉文帝太子,为帝16年)即位后,诸侯王权重已成汉朝毒瘤。便重用晁错逐步削减诸侯王的权力。已经62岁的吴王刘濞遂串通六国共同造反,这就是西汉历史上的“吴楚七国之乱”。大军以诛杀晁错为名逼迫京都,汉景帝无奈之下,斩杀晁错以谢诸侯(向诸侯谢罪)。枚乘抓住时机,再一次劝谏吴王适可而止,趁势息兵。劝谏书透彻分析了西汉朝廷的内外形势,七国之间的内部问题,中途息兵的保全之策,一意孤行的必然结果。劝谏书最后说:“大王已去千里之国而制于十里之内矣。张韩将北地,弓高宿左右,兵不得下壁,军不得大息。臣窃哀之,愿大王孰察焉。”吴王刘濞利令智昏,仍然不听劝谏,孤注一掷,继续倒行逆施。后来,汉景帝拜周亚夫为上尉(大将军),率领三十六将全面出击,派弓高侯韩颓当率兵偷袭泗口,截断叛军的粮道和水上退路。吴王刘濞最终惨败失国,身首异处。刘濞的自取灭亡反衬出枚乘的远见卓识,枚乘的两次劝谏通篇放射出维护社会法治、维护社会稳定的理性光芒。

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,召拜枚乘为弘农都尉。枚乘长期作为诸侯大国的上宾,与英豪俊杰相处融洽,志趣相投,不乐意郡吏所为,以生病为借口离开京都,复游梁国。在辞赋名家云集的梁国,枚乘的水平最高,成为文坛泰斗,乃至成为汉赋鼻祖。

枚乘的主要成就是辞赋,两次《谏吴王书》都有辞赋的味道。枚乘辞赋的代表作是《七发》,全文3300多字。《七发》开辟了汉代大赋的道路,被后人称为“七体”。 《七发》的内容也同样蕴含着社会治理的先进思想。文中假设楚太子有病,吴客往问,用七事来启发太子,故名《七发》。先陈述音乐、饮食、车马、游观之乐,都未能使太子兴起;再说以田猎、观涛,引起太子的兴趣,使他略有起色;最后说要向太子推荐方术之士论述精辟的道理,太子听后出了一身大汗,霍然病愈。《七发》的主旨在于说明:享乐腐朽的生活是致病的根源,而听取“要言妙道”以提高思想是治病的最好药石。全文规模宏大,词汇丰富,描写事物,铺张细腻;其中观涛一段,写得尤为淋漓尽致、惊心动魄。

枚乘曾在吴国当过宾客,《七发》之中的“吴客”或许就是自己的化身。“吴楚七国之乱”, 枚乘没有说转吴王,而《七发》之中“吴客”用七事来启发楚太子,最终却治好了楚太子的“病”。这是枚乘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在为国家诊疾治病,用文学形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摒弃享乐腐朽,听取“要言妙道”,寻求治国良策,构建和谐社会——这是枚乘《七发》这篇文学遗产给予我们的新启示。

梁孝王刘武去世以后,枚乘年事已高,回到阔别已久的淮阴(如今的码头镇)安度晚年。汉武帝刘彻(景帝太子,为帝54年)在做太子的时候就知道枚乘的名声,公元前140年当上皇帝,很想重用枚乘。知道枚乘年老,便派人用舒适的马车,还在木轮的四周裹上蒲垫(著名典故“安车蒲轮”)征召枚乘入朝(长安)。由于山高路远,崎岖难行,枚乘没能到达京城就与世长辞了。汉武帝深表惋惜,下诏询问枚乘的儿子中有没有文才出众的人。后来重用了枚乘的庶子枚皋。枚皋文思敏捷,有许多文章传世,还有“倚马可待”“马迟枚速”的典故为后人称道。

当历史的车轮行驶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,枚乘去世已近2100年了。开国领袖毛泽东面对花天酒地、歌声舞影的陶醉者,不由得怀念起古籍中记载的枚乘来,伟人提起毛笔,书写《七发》,从《七发》之中寻求治国之策。终于,在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发话了:有些人在生病呀!病得很厉害,不是打针吃药能够治好它,请读一读两千多年前一位大文学家枚乘的文章——《七发》。顿时,全国形成了一阵《七发》热……《七发》再一次成为治国良方,为新中国的社会治理作出了贡献。恰好也在此时,1958年在治理淮河开挖码头镇东面二河河床时,竟然掘出了镌刻着“枚乘故里”四个字的一块碑石。

改革开放来之不易成果丰硕,科学发展任务艰巨面临挑战,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,使命光荣,人人有责。淮阴区委、区政府先前兴建的“枚乘纪念园”早已成为党员干部勤政廉政的教育基地;如今又在建设“枚乘书院”,将要开设“七发课堂”,枚乘的行为和文章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法治、社会稳定的先进理念,将继续给今人和后人以教益和启示,将继续光焰千秋乃至传承万代。

 (葛以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