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6-11 10:18 来源:淮阴报 字号:[大 中 小]
李家林
昔贤怀一饭,兹事已千秋。
古墓樵人识,前朝楚水流。
渚蘋行客荐, 山木杜鹃愁。
春草茫茫绿,王孙旧此游。
泽文大意:从前的贤士(韩信)为感念人(漂母)一顿饭而报恩,这件事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。古时候留下的漂母的坟墓打柴的人认得出来,楚地的江河从前朝到如今一直在流淌。这水中一小块陆地上的蘋草成为来瞻仰漂母墓的游客的席垫,山上树木上的杜鹃发出悲愁的叫声。春草满地绿色,我来到了韩候故地一游。
刘长卿,唐代诗人,字文房,河北河涧人,天宝年间进士及第。大历年间(766年—780年)出任江淮转运使判官,任上遭人诬奏,被贬为睦州(今浙江建德)司马。此间经过淮阴旧城,不忘瞻仰漂母墓,并写下《经漂母墓》诗作。诗中表达了对韩信有恩必报的敬意,并对其悲惨遭遇感到悲凉。还有为世人对漂母的母爱精神千秋不忘而欣慰。
漂母墓是淮阴侯韩信为漂母所建,以报答漂母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给他饭吃的恩情。建墓时,韩信命十万大军每人一兜土为漂母坟添土。淮阴处于平原地带,给漂母坟添土,只能在周围就地取土。由于漂母墓建的高大,取土量大,四周低于地平面很多,雨水灌满后形成一个渚,漂母墓实际上就是这水中一小块陆地。刘长卿当时看到的漂母墓已历经千年,他依然称其为渚(渚蘋行客荐)。
刘长卿还把漂母墓称为山(山木杜鹃愁),这是因为漂母墓很高。漂母墓到底有多高呢?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中对于漂母墓有这样记载:“淮阴故城东西两冢,西者漂母冢也,四周数百步,高十余丈,昔漂母食信于淮阴,信王下邳,盖投金增陵以报母矣。”
高地有墩、丘、山之称,漂母墓被称山,有史料记载:明嘉靖《清河县志》中,在山川条目中有这样记述:“山,由治东南十里曰泰山,去马头镇三里许,即汉漂母冢也,人因土高曰山。”
现今的漂母墓,直径50米,高20米,墓前新立“漂母墓”三字墓碑。这是淮安市淮阴区政府在改革开放后重建的。同时建有漂母寺、报恩亭、香炉、供案等建筑群,精美壮观。漂母墓在2002年10月22日,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,漂母墓的故事一定会流传万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