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3-05 10:25 来源:淮阴报 字号:[大 中 小]
徐业龙
韩信胯桥。位于马头镇韩信故里公园内,在跨越沟通韩信湖和胭脂塘的小河上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记载:“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,曰:‘若虽长大,好带刀剑,中情怯耳。’众辱之曰:‘信能死,剌我;不能死,出我胯下。于是信孰视之,俯出胯下,蒲伏 。”韩信被封为楚王后,不计私怨,仍给屠中少年授职,韩信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胸怀颇得里人称道,立胯下桥以志纪念。明代诗人石渠《韩信胯桥》诗曰:“野水平桥草树荒,行人吊古事堪伤。淮阳恶少欺豪杰,齐国强兵忌假王。何是蛇分才鹿走,遽闻鸟尽说弓藏。登坛受胯知无益,好与萧何月夜亡。”明代诗人朱海亦有《韩信胯桥》诗:“独向河滨理钓丝,济时韬略少人知。包羞出胯心应远,蹑足封王事已危。故国一朝非旧主,断桥千载有荒基。良弓走狗俱芜没,淮水东流不尽悲。”
富湖见迹。富湖是富陵湖的省称,即今洪泽湖。洪泽湖原为浅水小湖群,古称富陵湖,发育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,原是泄水不畅的洼地,后潴水成许多小湖,明清时期大修高家堰,形成洪泽湖。洪泽湖纳千里长淮,汇万顷碧波,“富湖见迹”表现的是洪泽湖上千帆竞发,百舸争流的壮观图景。明代诗人章銮《富湖见迹》诗曰:“烟水茫茫万顷秋,浪传此地是张州。千年灵异生蛟蜃,万古销沉浴鹭鸥。云雾依稀呈旧郭,烟霾仿佛见层楼。江淮胜概无如此,不说登州海市优。”明代诗人朱海亦有《富湖见迹》诗:“湖上烟波万顷秋,湖中风景足夷犹。黄昏月冷闻仙籁,白昼云阴见蜃楼。沽醉渔人蓬底卧,忘机鸥鸟镜中游。人间自有蓬莱境,万里何须问弱流。”清代诗人王效成《富陵湖渔歌》诗曰:“鲤鱼落底网沉河,白鱼浮颈网截波。大船揽下小船上,鱼不能飞奈网何?外河水比里河高,湖上麦田白浪淘。可怜涨过三百里,鱼散东西有底捞。”
河流环带。明代,淮阴县治在今马头镇旧县村境内,淮河、黄河(泗水)迤逦而来,环带萦纡,令人有濯缨之想。明代诗人西峰《河流环带》诗曰:“地枕淮流据上游,滔滔合抱古城幽。人家面面秋临水,渔火星星晚入楼。润下岂惟资岁旱,濯缨还可咏清游。贤豪毓秀重昭代,接武陵烟最上头。”明代诗人朱海亦有《河流环带》诗:“河流一曲绕孤城,仿佛悬腰宝剑横。玉佩声沉风不动,金鱼影落月初生。夜涵星斗珠玑灿,春泛桃花玳瑁轻。自古地灵人必杰,垂绅接代有珂鸣。”
明天启6年(1606)刻本《天启淮安府志》所载“清河八景”为:泰山翠耸、淮水清分、胯桥野涨、聃阜晴岚、吴墓蘩花、罗城蔓草、富陵云市、泗水渔竿。《天启淮安府志》所载新清河八景与《嘉靖清河县志》所载的旧清河八景内容基本一致,只是名称有所区别,“岳山耸翠”为“泰山翠耸”;“淮水分清”为“淮水清分”;“韩信胯桥”为“胯桥野涨”;“老子丹山”为“聃阜晴岚”;“吴王古墓”为“吴墓蘩花”;“甘罗荒城”为“罗城蔓草”;“富湖见迹”为“富陵云市”;“河流环带”为“泗水渔竿”。两相对比,后者用词更加精当、清新,意境更加深邃、雅致。
二、清代“清河八景”
成书于康熙十一年(1672)的《康熙清河县志》(卷之一)亦载有“八景”:淮水分清、星墩列秀、丹巘晴岚、甘城晚渡、漂岸渔灯、妆台牧笛、灵祠夕照、富陵风帆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由于地理形势变化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,《康熙清河县志》所载“八景”与《嘉靖清河县志》所载“八景”有较大区别,与《嘉靖清河县志》“八景”一脉相承的有五个,列入《嘉靖清河县志》“八景”的吴王古墓、韩信胯桥、河流环带等三大景观,在《康熙清河县志》所载“八景”里被漂岸渔灯、妆台牧笛、灵祠夕照所取代。
《康熙清河县志》(卷之一)还对“八景”分别进行解读,对前志中记述不够的事物作补充,弥补了前志留下的种种缺陷和不足。“淮水分清”是最负盛名的景观,也是在《康熙清河县志》“八景”里唯一名称保持未变的景观,《康熙清河县志》曰:“淮水南来,黄水东下,急流相接,清浊如界,至淮口合流处,二水潆旋,更如碧落中,山岫云影,吞吐万状,区中一奇观也。”“星墩列秀”根源于“岳山耸翠”,扩展为漂母墓、韩母墓、七里墩,星列淮阴城下,秀出平野之上,《康熙清河县志》曰:“北岸无高山,崛起三墩,控镇两河,怀抱千家,春晴秋霁,时烟树苍苍,亦有声眺之乐。”“丹巘晴岚”脱胎于“老子丹山”,《康熙清河县志》曰:“山临淮水,峭起半壁,南接盱眙都梁山,龟、霍俱在眉端,历历可数,不独以仙迹为胜。”“甘城晚渡”较“甘罗荒城”更有古典诗歌的意境,《康熙清河县志》曰:“此即韩侯旧钓处。烟波淼然,孤城西枕,渡者从城隅接流而过,片帆一叶,捷如凫荡波中,豪客骚人每多歌咏焉。”“富陵风帆”与“富湖见迹”内涵一致,《康熙清河县志》曰:“舟集湖口,非风不渡,渡则千帆相望,以远近为艨艇,急如鸢鹭凌空,瞬息千里。”
有三处新的景观列入《康熙清河县志》“八景”名录,“漂岸渔灯”谓漂母岸渔舟纵列,屋宇鳞次,灯火千家的景象,《康熙清河县志》曰:“水啮岸崩,久失故地。从三州野涨处望,渔艇纵横,芦村灯火,凸然母墓在焉,亦吊古者所流连云。”《清河县志》记载:“漂母岸:此漂母浣絮布之所,在淮阴故城南。”马头镇韩信故里景区“韩信湖”西岸有一组呈品字形立于水面的亭台式建筑就是漂母岸。唐代崔国辅有《漂母岸》诗云:“河水入淮处,南边古岸存。秦时有漂母,于此饭王孙。”便是咏此。清代诗人朱元鼎《漂母渔灯》诗曰:“晚烟漂岸系渔舟,薄暮苍茫灯影浮。雁落平沙窥月出,鲸游碧浪逐星流。疏蓬漏焰穿茅舍,隔网余光照古邱。闲步淮滨增怅望,波霞明灭景悠悠。”
妆台牧笛。绿树碧野,芳草萋萋,竹篱茅舍,炊烟袅袅,鸡鸣犬吠,燕雀低飞。那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上,牧归的儿童骑坐牛背,短笛横吹,悠然自得,这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,就是丁集镇娘子庄的旧时景象。《淮阴风土记》记载:“叩娘子庄故事,则言不知何时,有娘子随驾经此,晾衣市中,爰得此名。余按旧志,娘子庄西北五里许有鲍三娘居址,传有梳妆楼,乃金皇统间事。”《康熙清河县志》曰:“土人传为梳妆台故址,黄土一丘而已。丘下村落绎布,聚牧不时。胜日登临,尝闻短笛声出陂泽中也。”清代诗人周遂生有《妆台牧笛》“金粉楼台旧有名,空余短笛细飞声。溪边吹落梅花冷,牛背歌阑月影横。野调何知悲去风,新腔疑似寄流莺。画栏今日成荒草,愁听轻风和管鸣。”
灵祠夕照。灵祠指惠济祠,位于马头镇,历史上这里曾经是黄、淮、运、湖交汇之地,为黄淮襟要、漕运锁钥、治水重地。《康熙清河县志》曰:“祠三面控河,屹然如山立水中,楼阁凌空。每在夕阳秋月中南望,水天或万顷浮金,或朱霞天半,照耀眉目间气象万千,诚一邑之胜概也。”《钦定南巡盛典》记载:“惠济祠在淮安清河县,祠临大堤,中祀天妃,明正德二年建,嘉靖中赐额曰‘惠济’。其神福河济运,孚应若响。祠前黄淮合流,地当形胜,为全河枢要。国朝久邀崇祀。我皇上临幸,升香荐帛,礼有加隆焉。”明清两朝,惠济祠久邀崇祀,多位帝王、太后亲临祠下,升香荐帛,虔诚祈祷,期盼漕运畅通,国运昌盛。盛名之下,惠济祠终年香客如云,香烟缭绕,淮河上下,大江南北,一时无与伦比。(清)爱新觉罗·弘历《谒惠济祠》诗曰:“河畔崇祠金碧煌,蓬莱只在水中央。载瞻凤所还龙户,未奠内清与外黄。切在民生宜祀典,德惟坎济受天庆。祷之久矣宁因己,惠我黔黎识不忘。”
此外,淮阴区徐溜镇金城村有金城遗址,隋代于此置金城县,属东海郡,唐属泗州,后周属楚州。明清时期先后隶属于清河、安东(今涟水)。“金城晚照”列涟城“八景”之首,世传金轮王筑琉璃殿,每暮霞光远映,如日复升,故曰“金城晚照”。明代诗人万镒《金城晚照》诗曰:“天边落照映荒城,云是金人建此名。千古夕阳空雉堞,一川烟雨杂鸦声。云飞极浦渔舟晚,暝入平原牧笛横。几度登临翘望处,离离禾黍倍含情。”明代诗人嵇钢亦有《金城晚照》诗:“百雉名城瓦砾中,一场金粉绘虚空。历阳庙社沉秋水,海市旌旗散午风。远浦鸥群邻梵宇,青天鱼阿晒离宫。平沙落日霞如绮,还似琼林舞袖红。”清代诗人张兰秘有《金城晚照》诗曰:“当年返照照繁华,金碧争辉绚彩霞。今日斜阳仍似旧,冷烟衰草满平沙。”
“清河八景”是大自然给淮阴大地的慷慨馈赠,其命名、起源、风景区域、建筑形式和空间形态等,乃至所产生的大量诗词、绘画、游记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。“清河八景”景名合一,令人如临其境,如见其形,由于事变境迁虽然有的现实环境消失了,但仍然留给人们无限遐想和回忆的空间,形成特有的文化记忆与景观想象,带有强烈的淮阴地域文化特色,其背后蕴藏着丰厚的历史与文化,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能。“清河八景”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,对其进行全面的考证和梳理,对其文化景观进行深入挖掘与开发,必将使淮阴旅游文化更为丰富、更有深度,大大提高淮阴旅游景点的知名度、美誉度,让淮阴旅游更有吸引力、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