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位置: 淮阴区人民政府 走进淮阴 文化淮阴 
“太山”地名源流考辨

2023-01-13 10:19 来源:淮阴报 字号:[ ]

前不久,市区热心市民董国强先生专程来淮阴区政协向我反映,他在马头镇“泰山村”惊讶地发现,村委会和村民的门牌上的字都错误地写作“太山村”,村中的道路也标为“太山路”。董先生认为,把“泰山村”写作“太山村”是对历史的不尊重,被市民和游客发现会造成不好的影响。董先生还送来一份《建议书》,希望各级领导从大局出发,“将错误的村名‘太山村’改回正确的村名‘泰山村’”。从与相关部门交流反馈的情况看,董先生还先后拜访了淮阴区民政、文广旅、地方志、马头镇等单位的负责同志,并拨打12345政府服务热线、投书淮阴区信访局,郑重提出将“太山村”更名为“泰山村”的诉求。董先生拳拳之心令人感动,灼灼之意令人钦佩,但董先生对“太山”地名的由来、沿革并不完全了解,其实,“太山”地名源自东岳,在古代典籍、淮阴地方文献和淮阴民间,东岳常用的名字就是“太山”,“太山村”境内有漂母墓,漂母墓地近东岳庙,俗呼“太山墩”,附近村落以“太山”为名约定俗成,这并非是对“泰山”的笔误,毫无更改之必要。

一、古代典籍常用“太山”

毫无疑问,“太山村”地名源于五岳之首的东岳,东岳现在通用的名字是“泰山”。泰山在上古时代始称火山、太山,且“太山”意为“大山”。大,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(常用字),读作dà、dài、tài,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。先秦古文中“大”“太”通用,《骈雅训纂·释名称》曰:“古人太字多不加点,如大极、大初、大室、大庙、大学之类,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,遂分为二矣。”泰山历史悠久,雄伟壮观,历史上人们以“太山”“泰山”“岱山”“岱宗”“岱岳”“五岳之尊”等各种称呼来表达对泰山的崇敬之情,其中用“泰山”与“太山”的称呼最为流行。但作为山岳专有名称,在我国古代典籍里常用的是“太山”,如收录入清代巨制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》的《礼记·檀弓》曰:“孔子过太山侧,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,夫子式而听之。”《庄子·盗跖篇》曰:“孔子不听,颜回为驭,子贡为右,往见盗跖。盗跖乃方休卒徒于太山之阳,脍人肝而哺之。”(汉)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云: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太山,或轻于鸿毛。”(南朝·宋)范晔《后汉书·安帝本纪》记载:“延光三年(124)春二月丙子,东巡狩,辛卯,幸太山,柴告岱宗,壬辰,宗祀五帝于汶上明堂。”(北魏)郦道元《水经·汶水》曰:“汶水出太山莱芜县原山西南,过嬴县南。”

传说东岳“泰山”为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,因此中国人自古崇拜泰山,历代帝王君主多在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,历朝文人雅士亦留下许多诗歌佳作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作品里,东岳的名字常用的也是“太山”,如(魏)曹植《仙人篇》有:“仙人揽六著,对博太山隅。”(唐)李白《结袜子》有:“感君恩重许君命,太山一掷轻鸿毛。”《赠韦侍御黄裳》(其二)有:“见君乘骢马,知上太山道。”《赠别从甥高五》有“鱼目高太山,不如一玙璠。”《留别鲁颂》有“谁道太山高,下却鲁连节。”(唐)张九龄《奉和圣制经孔子旧宅》有:“孔门太山下,不见登封时。”(北宋)苏轼《和陶咏三良》有:“此生太山重,忽作鸿毛遗。”(元)李孝光《喜雨次神字韵录呈达兼善》有:“太山自古兴云雨,淫祀何劳走鬼神。”(明)李攀龙《太山篇》有:“大东有神岳,专名为岱宗。日精摄海气,吴野控其峰。”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学者、北京大学教授黄节《孙中山先生挽诗》亦有:“涤荡乾坤气,平成物类心。大功皇汉祚,衰响太山吟。”

明清时期,很多权威的方舆典籍也经常使用“太山”之名,如(清)陈梦雷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·方舆汇编·山川典》(卷八)引《藏经》曰:“太山乃天帝之孙,群灵之府,为五岳祖。主掌人间生死、贵贱、修短。衡岳主掌星象分野,水族鱼龙。嵩岳主掌土地、 ……中写白,讫醮如传,授法但易。章中自说词旨随人也。凡写书,皆烧香于左右,毋狎亵乃验。”又引《龙鱼河图》云:“太山君神,姓圆名常龙。衡山君神,姓丹名灵峙。华山君神,姓浩名郁狩。恒山君神,姓登名僧。嵩山君神,姓寿名逸。”

二、地方文献惯用“太山”

“太山村”地名的由来,与马头镇当地群众信仰泰山神东岳大帝有关。民间传说中东岳大帝主管世间一切生物(植物、动物和人)出生大权,而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主宰生儿育女,旧时老百姓崇奉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,人们称呼东岳大帝庙、碧霞元君祠等惯用“太山”之名,如“太山殿”“太山宫”“太山庙”“太山行祠”等,相沿成习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惠济祠,初为太山行祠,奉祀碧霞元君,民间敬称碧霞元君为太山娘娘、太山奶奶、太山老奶奶,(明)刘良卿《惠济祠碑》云:“正德初,有道士袁洞明者,始卜地河浒,建太山行祠,凡公私之待济者祷焉。岁在己卯(1519),武皇帝南巡狩止跸祠下,顾瞻久之,逮今上龙飞。圣母章圣皇太后过河,复有黄香、白金之赐。已而复奉圣旨,赐额曰“惠济祠”。于是士女香镫,远近和会,舳舻荐献,大严于旧威,灵庙貌赫然矣。”《御书堂丁氏族谱》记载,康熙丁巳年(1677)丁氏重修家族始祖墓,丁氏族人所立《始祖墓志》有曰:“面黄河之水,绕带迥环,又借张福口、运河口,两水相朝,左掖太山殿,右辅文昌殿,后应浦家墩,得马陵山耒龙。”

明清时期,淮阴民间信仰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非常普遍,很多以“太山”命名的宫庙,由此衍生出其它以“太山”命名的建筑、地名等,并屡见于地方文献。笔者案头常备一部文化学者葛以政先生点校的《咸丰清河县志》(鲁一同纂修、葛以政点校,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年3月版),查阅这部权威的清代地方志发现,本地一些相关地名也惯用“太山”,少见“泰山”。如《咸丰清河县志·民赋·津梁》(卷之三)曰:“三孔桥在浪石镇北,废。一在渔沟太山宫,存。”《咸丰清河县志·川渎·黄河》(卷之五)曰:“(康熙)三十三年(1694),修仲庄闸,改名广济。明年,建康济、在陶庄右。永济闸。据《旧志》在太山墩,北与惠济闸相望,即万历间通济闸故地。”《咸丰清河县志·民赋·地亩》(卷之七)曰:“县后七丘,县西八丘,县东一丘,吴城南岸五丘,……码头太山湖一丘,天妃一丘,新庄三丘,老子山三丘。按,此丘段与近日亦不尽吻合,载之以见当时勤民之苦心焉。”

《咸丰清河县志》相关条目也有个别地方使用“泰山”之名,这也体现了“太山”与“泰山”通用的现象。《咸丰清河县志·古迹》(卷之二十二)有“泰山墩”条曰:“泰山墩,在旧治东。去马头镇二里许,即漂母冢,因下有东岳祠故名。”而在该志同一卷中,“漂母墓”条则曰:“漂母墓,在韩母墓之西。即今太山墩也。”“泰山墩”“太山墩”其实一也。(注:认真查阅对照《清河县志》咸丰四年刻本,“漂母墓”条目下所使用是“太山墩”,而不是“泰山墩”。葛以政先生在《咸丰清河县志》(点校本)中将“漂母墓”条下“太山墩”改作“泰山墩”,是遵循出版社规范化要求所作的更改,并没有歧义。)由是观之,在淮阴城乡,与“太山”有关的宗教文化、建筑、地名等,数不胜数,影响广泛,并深深地植根于老百姓的心目中。

三、现代书刊通用“泰山”

董国强先生是一位热爱家乡文化的宣传者,藏书甚富,喜爱读书,尤其爱读本地文史方面的书籍。董先生《建议书》指出:“我家中收藏多本有关马头镇历史文物的书籍,这些书籍和市县文史部门专家都可以确认证名(明),漂母墓所在地村名是泰山村,而不是写错了的太山村。”董先生援引的书籍有《淮阴县地名录》(1982年淮阴县地名委员会编,内部资料)、《淮安文物保护大全》(淮安市文物局编,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)、《淮阴建筑志》(鲁国本著,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版)、《文化淮安》(《中国·文化淮安》编委会编,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)、《锦绣淮安》(淮安市志办公室编,方志出版社2004年8月版)、《古镇码头》(朱士元编著,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版)等,董先生还用微信发来《淮阴县志》(周立成主编,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)、《淮阴访胜》(葛以政主编,远方出版社2003年10版)、《淮阴风情》(淮阴日报社编,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版)等几本书的相关图片,以资佐证。这几本书籍所记内容与《咸丰清河县志》一致,文字表述也基本相同:“漂母墓,位于淮阴区码头镇泰山村,又名泰山墩。”与《咸丰清河县志》不一致的地方,就是“太山”村名都写作“泰山”。

张煦侯《淮阴风土记》曰:“东岳庙山门久闭,吾侪由左便门入,西过正院,殿宇森耸,仰视漆黑,与佛寺迥别,一望而知为能祸福人者。其前有戏台,后为寝宫,两庑则十王陪祀,牛头马面,浓髯判官,以及世间酷吏所不肯用之刑具,满坑满谷,对之毛竖。在昔每涉中元,岳帝衣冠出游,当此时也,东起淮安,南及于蒋坝,愚夫愚妇,不知因何大不得了之罪案,披枷带锁,波聚云会,一日之中,糜香钱以巨万计。马头有大香肆两家;一为盛太和,一为刘太和,皆日以三十人做工,中元一至,销货逾半。当差者称青衣班,会之前夕,唱名点卯,彻旦而不能毕。次日出会,一市如狂:卤簿中有人大纛,其柄为五丈竿,一夫顶之,三人曳之;有高跷,以双木续足,粉墨涂脸,每组十余人,且行且舞,其高者可踞人屋上而休;又有市中泼皮,赤心扈驾,自取长锥贯腮,踊跃舆前,呼为马弁,人不敢犯,盖此一日之中,殊形诡制,俨然一活动之地狱变相图。自革命军来,提倡破除,于是学生毁像,军队住庙,旧时陋俗,始焚荡一空。”东岳庙建于唐开元年间,三进五出,三重大门,规模宏大,信众众多,影响极大。漂母墓是淮阴著名人文景观,东岳庙俗称“太山庙”,漂母墓毗邻东岳庙,俗称“太山墩”。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,“太山墩”附近的八个自然村落合并,取名太山大队。1983年,实行乡村制,改为太山村,见诸各种书籍刊物一般规范写作“泰山村”。2001年7月,根据全市统一部署,淮阴区开展了并村联组工作,太山村辖区未变,在淮阴区民政局的地名档案里,村名还是“太山村”未变。

为什么这些书籍都使用“泰山村”,而不是“太山村”?新中国成立后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,国家大力推进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化建设,研究、制定并颁布包括语音、词汇、语法等诸要素的,要求全体使用者共同遵循的语言文字使用规则和标准,公开出版的各种书刊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要求,对一些特定专有名词的用法一般用统一名称,作为山岳专有名词的东岳“泰山”,出现在正式出版的刊物上一律使用“泰山”,不再使用“太山”或其它名称。特别值得关注的,很多古代典籍被当代人点校、翻译重新出版,遇到专有名词“太山”也一律规范写作“泰山”,“太山”因此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,几近被人遗忘。1980年,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地名普查,各地在深入普查的基础上,对不符合党和国家政策的地名和不规范的地名,根据《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、更名的暂行规定》(1980年4月29日颁发),进行了地名标准化和译写规范化的处理。对地名称谓的统一、书写的一致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,全国各地因“泰山”而衍生的诸多“太山X”“太山XX”的地名多被规范化处理写作“泰山X”“泰山XX”。正如《淮阴县地名录》序言所述:“《淮阴县地名录》是一本介绍淮阴县地名的工具书,它是在全县地名普查的基础上,经过标准化、规范化处理后的地名资料。”按照地名管理规范化的要求,《淮阴县地名录》将“太山大队”写作“泰山大队”,其它书籍援引《淮阴县地名录》等书的相关内容,因因相袭,相同的用字,一致的表述也就不足为奇了。由此也就出现了“太山村”“泰山村”两名并用现象,村委会的印章用的是“太山村”,出现在书籍刊物上就被“规范”写作“泰山村”了。

四、特定地名蹈用“太山”

自然村落的形成都与各自所处的自然和历史环境密切相关,很多带有特殊涵义且比较有意思的村名由来纷呈,给今人带来丰富多彩的历史、文化、社会信息,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2018年3月,按照全市统一部署,淮阴区开展乡镇布局优化工作,以原码头镇、吴城镇、凌桥乡行政区域,设立马头镇,“太山村”蹈用历史地名,村内的道路也命名为“太山路”。不同历史时期留存至今的老地名是“活化石”,是书写在大地上的历史,是看得见记得住的乡愁,“太山村”群众对“太山”的名称有着深厚的情结和感触,沿用这个老地名,传承乡土文化基因,这是对历史的尊重,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根脉,有利于展现当地久远的历史、厚重的文化、淳朴的乡风。

董先生《建议书》认为:“可能是泰山村的村民涂(图)简单省事,随意把‘泰山村’写作‘太山村’,这是不对的,不负责任的。”“太山村”地名是历史形成的,不是当地群众图省事随意更改的,不存在“对”和“不对”的问题,更不存在“负责任”和“不负责任”的问题。董先生没有认真探究“太山村”地名由来,没有搞清“太山村”的历史沿革,对更改地名的现实意义的思考就脱离了实际,没有多大必要了。如果按照董先生在信访件里提出的诉求,凿死卯子认“真”改了这个名称,不仅当地老百姓不满意,还会带来一系列因更名造成的麻烦,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因更名带来的社会成本,不理解的人会认为这是吃饱了撑的、瞎折腾。

地名的命名、更名要慎重对待,要从实际出发,充分走群众路线,深入调查研究,弄清楚地名产生的原因,形成的历史,演变的过程,严格履行申报审批手续,不得擅自决定。淮阴区民政局有关领导本着对工作负责的原则,本着对家乡人民负责的态度,认真研究董国强先生的意见,邀请董先生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,一起到马头镇太山村进行实地调查走访、召开专题协商座谈会,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。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一致确认“太山”不是对“泰山”的误写,也不属“大洋怪重”需要整治更改的地名,而作为一个有历史渊源,有文化影响的乡村地名,应尊重其形成的历史,尊重当地群众的感情,保持其稳定性,不应随意更改。笔者完全赞同并支持与会同志的意见。(徐业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