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2-12 11:50 来源:淮阴区人民政府 字号:[大 中 小]
《淮阴文征》:一部运河名城的千年文脉图鉴
张一民
《淮阴文征》(全二册)由文史专家徐业龙主编,2023 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,是近年来地方文献整理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。全书以淮阴这一“运河名城”为核心,收录汉代至 1949 年间 398 位名士的 855 篇诗文,涵盖诏令、碑铭、书启等十余种文体,全景式展现了淮阴两千余年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积淀。这部巨著不仅是地方文史研究的集大成者,更以独特的编纂理念与实践,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了深刻启示。
一、运用钩沉索隐:树立文献编纂的学术典范
《淮阴文征》的编纂堪称“文献考古”的典范。主编徐业龙提出“两个凡是”原则——凡淮阴历史名人之作、凡与淮阴相关的文章皆纳入视野,并践行“两个必到”(眼到、心到)的严谨态度。例如,为校订明代《谒漂母祠记》,编纂团队认真比对国图古籍,为校订《重修王营镇清真寺碑记》,更亲赴碑刻现场拆牌辨字,修正讹误。书中收录的文献来源多元,既有《四库全书》等官方典籍,亦涵盖家谱、碑拓等民间遗珍,如清代尹耕云的文章因家谱佐证得以正名,纠正了《清史稿》的讹传。这种“深海掘珠”的考据精神,使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淮阴文脉重焕生机。
二、把握时空坐标:展现运河名城的文化图景
淮阴因黄、淮、运河交汇而兴,兼具“河、漕、盐、榷”之利,其文化特质在书中得到多维呈现。上编聚焦本土乡贤之作,如韩信《图项羽并三秦对》以战略家的视角剖析楚汉争霸,枚乘《七发》以赋体铺陈淮上风物,被誉为汉赋奠基之作;下编则收录苏轼、黄庭坚、董其昌等寓淮文人的笔墨,如(唐)李邕《楚州淮阴县娑罗树碑》以细腻笔触描摹大运河枢纽城市的美好风景、人文底蕴和商旅接舻的盛况。书中更不乏对水利工程、盐业兴衰的实录,如清代周广业《王家营记事》折射出运河名城交通、商贸、文化的交融。这些文本构成了一幅“运河文化基因图谱”,揭示了淮阴从军事重镇到商贸枢纽的历史嬗变。
三、注重经世致用:体现文史研究的当代价值
徐业龙在编纂中始终强调“文史之用,贵在经世”。书中不仅收录学术性文献,更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对地方发展的助推力。例如,淮阴民俗博物馆的展陈大纲即脱胎于《淮阴文征》及相关成果,成功吸引文旅投资;运河文化研究被引入职业院校课程,培育新一代文化传承者。这种“以文兴业”的实践,打破了文史研究“故纸堆化”的窠臼,使传统文化成为区域发展的软实力引擎。正如毛泽东曾借枚乘《七发》警示浮华之风,本书亦以历史镜鉴为当代提供启示。
四、遗憾与展望:未完的文史长卷
尽管《淮阴文征》体例完备,主编仍坦言因“学殖荒疏、资料散佚”难免遗珠之憾。例如,汤调鼎《辨物志》、范耕研《蘦砚斋日记》等文献所载一些重要文章未及收录,水利、盐商文学亦待进一步挖掘。此外,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尚存空间——若能建立关联数据库,将文献与地理信息结合,或可构建“数字淮阴文脉地图”,增强学术研究与公众传播的互动性。
《淮阴文征》是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地方文献总集。它不仅是淮阴文化的“百科全书”,更以编纂者“皓首穷经”的坚守,诠释了文史工作者的使命:在历史碎片中打捞文明密码,以文化薪火照亮未来之路。正如淮水汤汤奔流不息,这部著作必将成为后人探寻运河文明、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航标。
(作者系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原信息部主任、教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