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是我们淮阴区医共体综管大屏,目前已对接24家乡镇社区医疗机构……”日前,淮安市第五人民医院医共体指挥中心信息处负责人杨康向记者介绍。
走进医共体指挥中心,扑面而来的未来感与科技感让人眼前一亮。巨大的综管大屏如同医共体的“作战地图”与“健康仪表盘”,实时动态跳动着各成员单位的门诊量、住院床位使用率、急救车辆位置及状态、药品储备、重点人群分布等关键数据。
这打破了过去医疗机构之间数据不通、资源分散的“信息孤岛”困境,让管理者精准掌握区域医疗资源的分布与运行负荷。
据了解,这个由淮安市五院牵头重建的区内信息化平台,总投资近2000万元,目前心电诊断中心、医学检验中心、医学影像中心、病理诊断中心、会诊中心5个共享中心已正式运行。从转诊、审方到急救调度、电子病历共享,指挥中心的建成让区域诊疗真正迈入“智慧协同”新阶段。
远程会诊“一站式”连线专家
“目前初步考虑是前列腺肿瘤,想要通过这次会诊确定治疗方案……”远程会诊中心内,新渡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正与市五院专家团队实时连线。自医共体运行以来,这样的远程会诊已开展近百次。
作为远程会诊中枢,指挥中心实时为基层医生提供会诊支持、技术指导和教学培训,既有效提升了基层诊疗能力,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,免去了不必要的转诊奔波。
急危重症救治“一键式”智能调度
“叮铃铃……”急救120调度中心电话响起,调度员郭丽萍沉着接起,快速询问地址、病史等信息。
当基层医疗机构遇到无法处理的急危重症患者,可通过系统一键上报,指挥中心能实现“秒级响应”:基于患者病情、地理位置、上级医院专科能力及实时资源状况,智能匹配最优路径——指派距离最近、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,调度最近的急救车辆及随车医护火速前往,同时通知接收医院急诊科、导管室等相关科室提前做好接诊准备。
指挥中心让“信息跑路”代替“病人跑腿、家属跑断腿”,大大缩短了抢救响应时间、提升了救治效率,真正实现了“上车即入院”。
实时诊疗实现“一体化”管理
医学影像中心内,医生们正通过系统审阅基层上传的影像片,快速给出诊断反馈。“基层医生15分钟内就能收到反馈,进而制定治疗方案。”影像科副主任医师杨勇旭介绍。
除了影像诊断,实时审方、病理诊断等服务也高效运转。借助对区域内居民健康数据的汇聚分析,指挥中心能更精准地识别和管理慢性病患者、老年人、孕产妇等重点人群,同时通过数据监测引导常见病、慢性病在基层首诊和康复,推动形成“基层首诊、双向转诊、急慢分治、上下联动”的有序就医格局。
“医共体指挥中心的正式运行,是深化医改、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关键举措。它就像一个‘智慧大脑’,通过信息互联互通和智能决策支持,让资源调配更科学高效、急危重症救治更快速精准、分级诊疗协同更顺畅有力。”杨康说,这不仅有效缓解了群众“看病难、看病贵”的痛点,更将整体提升区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、保障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的能力。
随着指挥中心持续运行和功能完善,淮阴区医共体将不断深化数据应用、优化业务流程、提升协同效率,努力提供更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,为每一位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