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监测站成“田间智囊”
■ 融媒体记者 李堃
日前,在淮阴区中运粮凌桥大米基地,连片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裹着金黄外衣,在微风中摇曳,传递着丰收的喜悦。基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,当前稻穗已进入完全成熟期,大规模收割作业正有序推进,从作物长势与测产数据来看,今年预计再迎丰收年。这份丰收的底气,离不开淮阴科学布局的农业智能监测网络。
“过去农作物病虫害调查以人工实地勘察为核心,靠肉眼观察、经验判断,搭配简单工具完成,不仅人力成本高,数据还不准,一个点的情况根本代表不了大面积农田,指导农户防控农作物病虫害时很容易出现误差。”区农技中心植保科科长朱春梅回忆起传统农技服务模式时说道。如今,这样的困境已通过农作物病虫害智能监测站的全覆盖得到了破解。
据朱春梅介绍,淮阴结合区域土地面积与农作物种植分布,科学规划建设了5个智能监测站,加之市级部门部署的监测站点,形成了“均衡覆盖、无死角”的监测网络。“每个智能监测站都能覆盖10万亩农田,我们不仅在马头镇的优质稻米基地设点,还延伸到刘老庄镇、徐溜镇等区域,确保全区农业生产都能得到精准防控指导。”她解释道,这些看似小巧的监测站,能实时捕捉土壤湿度、温度、病虫害动态等关键数据,数据通过系统实时传输,为农技人员提供精准决策依据。
“有了数据支撑,施肥、喷药、灌溉等都能掐着‘点’来。”朱春梅举例说,监测站可精准监测土壤墒情,指导农户在最佳时
播种、灌溉,避免了过去“凭经验判断”的盲目性。同时,针对病虫害防控,智能监测能 提前捕捉病虫害发生趋势,相比传统“靠经验、看时机”的防控模式,不仅缩短了响应时间,还减少了农药使用量,实现了“精准防控、节本增效”。
如今,在中运粮水稻基地的收割现场,金灿灿的稻谷源源不断地被送入收割机,随后将运往附近的凌优米业加工车间,处理、包装成一袋袋质优味美的“凌桥大米”,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无缝衔接。据区农业农村部门相关人员表示,随着智能监测数据的逐年积累,下一步,淮阴还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预见性与科学性,让智能设备持续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,助力更多农田实现“丰产又丰收”。